一
不能信的“意外之喜”
高考结束后,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普遍存在急切、复杂、侥幸的心理,通过手机、网络发布各种上大学的诱惑信息,比如发放奖学金、补助金、录取通知书等。面对送上门的“意外之喜”,部分考生和家长没能保持冷静,不知不觉跌入不法分子早已布下的陷阱之中。
案例1
年高考刚结束,河南考生小周在高考复习群里看到交钱可以提前查分的消息。小周迅速通过
案例3
年6月,北京市录取工作尚未开始前,北京考生家长宋先生就收到一所著名大学H校的“录取通知书”,该校从内部渠道得知其子在高考及多次高中考试中英语成绩突出,故提前录取到本校外语专业。宋先生对该著名大学对孩子的肯定及录取行为十分感动,立即按通知书上留的电话与对方联系,并向指定账户转了两万元的入学占位费。直至后期考生被N校录取并在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确认后,宋先生一家才大梦初醒,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提醒
按照教育部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要求和招生工作有关规定,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要建立本单位招生信息发布网站,并对高校招生信息进行“十公开”:招生政策公开、高校招生资格公开、高校招生章程公开、高校招生计划公开、考生资格公开、录取程序公开、录取结果公开、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公开、录取新生复查结果公开。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还会实时公开录取工作进程安排和动态。考生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保管好自己的各类证件,不要向陌生人及无关人员透露个人或家庭信息。考生只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