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禁止,越叛逆了解禁果效应,三招搞

治白癜风方法 https://m.39.net/pf/a_6113618.html

朋友的女儿靓靓已经五年级了,最近好像开始注意起自己的打扮了。经常跟朋友讨论衣服怎么搭配,很有主见。朋友觉得这是件好事,刚好可以培养靓靓的审美能力。

可是,前几天气温稍微有所提升这几天就又降温了。靓靓上周末突然找出了一件无袖连衣裙来穿。朋友对靓靓说,穿这件外套会很冷,可是靓靓不听。爸爸在一边生气了,把连衣裙抢过来,严肃地说:“那么凉,你穿着是想感冒吗?”然后爸爸把连衣裙塞在了柜子最下面。靓靓一下子就生气了,说:“你不让我穿连衣裙,我也要找件超短裙换上!”

朋友把爸爸拉到一边,小声说了几句,大概意思是,让她穿吧,给她准备件外套放在包里冷了可以加。于是对靓靓说:“想穿就穿吧。”靓靓还在生气,穿上裙子背上小包就去同学家玩了。

晚上靓靓回家的时候,已经穿着外套了。第二天吃饭的时候,靓靓笑着对朋友说:“现在这天气穿连衣裙真是有点冷呢。”

朋友的做法其实很巧妙。因为往往越是禁止,孩子越是要这样做,那就不禁止了吧。孩子想穿衣服,就让她穿。过了跟大人赌气的那段时间,她会重新权衡利弊的。

其实,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禁果效应”,也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像《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越禁止他们反而越要追求一样。对于孩子也是越禁止越想得到,这与他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有关。

在古希腊神话中,一个叫潘多拉的美女从宙斯那里得到一个神秘的小盒子。宙斯越是禁止她打开,她越是好奇忍不住要打开看看,最后灾难从盒子里飞了出来。

有时候父母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会强行禁止孩子做很多事情。但是在父母监护不到的时候,孩子就会偷偷尝试做这些事情。如果后果不严重,他们就会第二次,第三次甚至一直做下去。这么看来,强行禁止的行为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心理学实验。

在同一个钢琴机构跟同一个老师学琴的孩子当中,有些孩子经开始练琴了,家里还没买琴。由于家里没有钢琴,孩子外出练琴很不方便。其中一部分家长主动很快给孩子买了琴,另一部分家长被孩子哀求了几次才同意买琴。实践表明,第二种家庭的孩子练琴更自觉,次数和频率都比第一种家庭的孩子多很多,进步也快。

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往往对来之不易的东西更珍惜。后一部分家长把孩子的需求变成了一种渴望,孩子可能一开始对弹琴并没有那么大的渴求,可是在几次说服家长买钢琴后,练琴的欲望就会更强烈。有些家长则错过了这种强化欲望的机会。而有些则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时机。

孩子在所求的过程中有一种空白。这种空白会对未来的信息有一种强烈的召唤,会让孩子渴望未来的所得,更珍惜本能获得的东西。付出了多少就有多珍贵,也是这个道理。

应该在什么时候管教孩子,什么时候适当放手其实是一门艺术,该严的时候不该松,可是该松的地方严了也会起反作用。

1.让孩子知道必要的安全规则

用电安全,过马路安全,不要乱动刀具,防止自己私密部位被陌生人乱摸,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安全知识,父母有义务跟孩子重复声明,不能让孩子碰了钉子再醒悟。

2.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感受后果

有些时候,比如孩子闹情绪不想吃饭,或者执拗地要穿不合季节的衣服,或者用很复杂不切合实际的方式去做某些事情,只要不涉及安全问题,父母都应该让孩子慢慢尝试,知道做什么事情会有什么结果。不吃饭会饿,穿太少会冷,孩子都有自我感知,经历过一次就会知道下一次应该怎么做。

3.教孩子一些他们需要知道的知识

孩子坚持要做错误的事情,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够。如果父母多教给孩子一些他们需要知道的知识,不仅让孩子知道应该这样做,还能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他们就不会对未知的东西产生那么大的好奇心,对违背规则的渴望也会减少很多。

当家长禁止孩子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态度很重要。如果家长是一种烦躁的恐吓状态对待孩子,孩子会本能地产生出厌恶的情绪。如果家长是以温柔而坚定的口吻重复规则,孩子听从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问题,遇到了会怎么处理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