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填出千亿市场做一单收10万,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快刀财经,作者

朱末

全国高考虽已落下帷幕,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未曾结束。

当分数揭晓的那刻,新的难题接踵而来——填报志愿。这是一份与高考同等重要的试卷,关系到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既要明确专业意向、摸清填报方式,又要了解院校专业设置、往年录取情况,无疑是个庞大工程,在实施“新高考”政策后更是复杂程度翻倍。焦头烂额的家长只得四处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忙。

有需求就有市场,如今,“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已然发展成了完整的产业,有着标准化的流程。志愿填报目前主要分为出售软件系统的数据卡和一对一咨询两种,志愿填报数据卡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卖点,为学生提供志愿填报方案参考,价格通常在千元以内。

一对一咨询则是由志愿填报规划师针对学生排名和意向,量身定制填报方案,家长们更倾向于选择这种方式,收费情况按照专家资历,从数千至数万元不等。

在一家名为赢鼎教育的机构网站上,“高考报考一对一”有四个价位,最高一档为元,靠着此项业务,这家公司已成功在新三板上市。

准入门槛低,盈利回报大,蓝海很快变红海。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共有超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志愿填报”,而在年前,全国志愿填报相关企业年度注册数量仅为个位数。

▲图/南方周末

利用焦虑赚钱,总是最能吃得开的。这句话放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身上,尤其百试不爽。

01收割家长的焦虑,撑起一个千亿市场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高考本就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好不容易渡到了对岸,万万不能在临门一脚上掉链子。

“三分考七分报”,每年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填报志愿失误,与心仪的学校擦肩而过,留下无数遗憾;还有因为选错了专业,重回高三复读的;甚至有学生因为想不开,走上了绝路。

报考志愿对于家长而言,无异于为孩子决断“人生大事”,自身却偏偏经验不足,压力可想而知。当家长的阀值达到顶峰时,志愿填报机构如同“及时雨”般应势而生。

这个行业远比想象的更热闹,既有老牌教育机构,如远大云网、蜻蜓、百年育才、优志愿、旭德教育、赢鼎教育、计桥升学规划研究院等。

其中优志愿在年成立,至今已获得六轮融资;百年育才、旭德教育和赢鼎教育都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这个行业到底有多赚钱呢?主打志愿卡销售的“优志愿”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信息平台有近万注册用户,付费转化率在30%以上,公司整体毛利率在40%左右。

赢鼎教育则在年年报中直接声称:“中国三千万高中生,按每人0-元咨询费,市场容量高达亿至亿元。”

话音刚落的年上半年,赢鼎教育便实现收入过亿,净赚.78万元,业绩比许多A股公司还要强。

同时活跃着的,还有各大互联网公司。百度有“AI志愿助手”,可以根据录取志愿结构,提供冲稳保志愿预测、科学预算目标大学录取概率等等;腾讯则有“新高考通”程序,从录取概率预测到就业薪酬分析一应俱全;阿里巴巴旗下的“夸克”,不仅有志愿推荐,还设置了高考直播和名师指导板块。

就连昔日的“网红考研名师”张雪峰也看中了这条赛道,摇身一变成为高考志愿规划师,成立北京峰言风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后,火速推出了旗下产品“峰学志愿”,销售高考志愿填报课程。

无独有偶,太原昔日的招生专家杨怀珠,也从原先的公益讲座,发展到自己开起公司,专职进行填报咨询服务。

“学师人才志愿填报”创始人杨帆,以前也是文化课老师出身,每年找他填报志愿的学生不下百人。时机成熟后,杨帆在年办立公司,线下一对一业务遍布北京、河北、辽宁、郑州等地,单个网点一个毕业季的收入就能达到上百万。

“帮孩子挑选最适合的专业;专业紧扣未来就业;兴趣、家庭背景多维度匹配……”深谙家长们心理活动的志愿填报机构,宣传文案直达痛点,彻底打消了家长最后一丝犹豫。

何况,部分机构还声称拥有独家信息。比如,“精志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