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图图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风尚
来自向心和离心的双重远动。彝族男子的潜蓝布帕包头,西双版纳哈尼族妇女的折叠短裙、护圆,西盟佤族人的无领短衣、短宽裤、男青年颈上戴的滕图,傈傈族妇女美丽的腰带,纳西族妇女的“七星披“都会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你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服装风俗习尚或民俗服装,就是指在某些民族、地区,为那里的民众所创造,并在其间广为通行、历代传承的服装。这些服饰经过历代传递、承续,已成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表现那一地区和民族穿苕美的典型样式。
七星披肩民俗服裴与民族服装有一致的地方。受现代服装影响较小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服装也就是他们的民俗服装。苗族妇女的百褶裙,景颇族的艰苦、筒裙,既是他们的民族服装,也是其民俗服装。
当然,现在这些民族有些人的穿藏也与汉族相差无儿。进入现代生活方式的民族的服装一股探是现代服装与民俗服装并存。同时,现代服装的某种款式,在某一池区一经受到大众的认可,在生活中一直流传、衍续,又成为新的民俗服装。
波西米亚民族服装民俗服装
不是固定的、不都是古已有之的。某些现代服装也可能演变为民俗服装,它对后来人面言,也就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现代生活中的民俗服装大致表现为两种:一种就是传统的日常民族服装,如中国妇女的旗袍、朝鲜妇女上身穿的短袄和下身穿的褶裙。
另外一种就是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婚服、丧服及岁时节日穿的喜庆服装。如婚服方面,中国北方新娘的大红袄,所南新娘子的凤冠、凤衣。朝鲜新娘头戴百花冠(由一百朵花点缀而成的婚礼帽),身穿彩红服。
新娘头饰日本新娘的和服、精美的首饰、发警上插着的小漆梳。最富特色的是新娘发髻高处所戴的“角隐”一生丝织成的美妙头巾,可分两层,内层红外层白。“角隐”即是把棱角隐藏起来之意,表示新娘做姑娘时的“棱角”如任性、娇惯等等婚后必须克制,而做一个贤妻良母。
现在,日本人的婚礼虽然有了许多新的特点,但新娘戴“角隐“的遗风仍广为流行。马来西亚的萨曼族人的婚服也保留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新郎除戴一顶树叶编的帽子外,其他服装与日常无别。新娘也无新衣,几乎半裸着身体,仅穿一种用祖布搓成的“布条衣“。这些特定时日、特定场合的民俗服装,把人们的生活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
日本新娘服饰每一民族,由于不同时代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发展所达到的水平不同,又有各时代的民俗服装。在中国,民俗服装就有远古、中古、近世、现代习俗之别。“珠崖嫁娶须八月,黎人春作踏歌戏。女儿竟戴小花笠,簪两银篦加雉翠,半锦短衫花撰裙,白足女奴绛包辔“。(明汤显祖《祭女歌》这些穿戴习俗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说,一种民俗服装虽有较大的稳定性,能持续很长时间,但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它迟早也会部分或全部发生变化。
有些民俗服装被淘汰,在适应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又产生新的民俗服装。比如,北方人喜欢穿的对襟棉袄就是一种近现代民俗服装。它也在随生活、生产的发展而变化。以前,一般都以布为面料,单色,内絮为棉花。现在的女服大都以缎为面料,不再用棉花为絮而改为喷胶棉等等。可见,民俗服装既是历代传承、重复、沿袭的,又是不断变革、创新的。否则,民俗服装就只是远古的样子,而没有发展变化,也就不具有生命力了。民俗服装由于各民族、地区生产水平、生活习惯、民族气质、人生礼仪、宗教信仰、远古图腾、审美好恶、自然环境、物产资源等等不同而有着很大差别。
对襟棉袄民俗服装是各民族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水准的标志
在过去,中国的赫哲族多穿鱼皮衣服,如鱼皮长衫、鱼皮套裤等等。赫哲人以捕鱼、狩猎为主要谋生方式。他们把加工好的鱼皮、鱼线,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然后根据需要剪裁、缝制成衣。鱼皮长衫,形似旗棉,窄腰身,身长过膝,下身和底摆较宽大。
衣服上常缝有用麂皮剪好的云纹、动物图样。风格淳朴浑厚。鱼皮套裤,耐磨不透水,适于打猎、捕鱼等劳动。南美的阿根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服装。由于这个民族融有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等血统,其服装也融合了这些民族服装的特点。
阿根廷民族服饰妇女服装由棉布或印花布做成。长袖短外套上有褶饰,围披肩,裙长及足踝,外形蓬大,裙外系以国裙。男子穿衬衫、短外套。脖子上系色彩鲜艳的田巾,有时外罩披肩或斗篷式的“庞裘”,用以抵御风沙。
下穿装状长裤,裤管塞入靴内,有的则穿宽脚棉裤。特殊庆典场合,腰部围类似国裙的“旗瑞帕”,上面用腰带系住,头戴黑色或白色毛毡帽,靴子用柔软的皮革制成,并有一大的马刺。这些都表现出生产劳动留在民俗服装上的痕迹。
参考资料《服装文化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