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纺织技术发明之日,裙子便已出现。根据据民族学的材料推测,早在原始社会时,人们便将一块方布围住下身,这或许就是裙子的原形,比如南方的傣族、黎族、壮族的筒裙。
根据文献记载,裙子的出现也是很早的。如《西京杂记》和《外传》言及赵飞燕被立为皇后,十分喜欢穿裙子。一次她穿了条云英紫裙,与汉成帝同游太液池。在鼓乐声中,飞燕还给皇帝翩翩起舞。恰好这时大风突起,她像燕子似的被风吹了起来,成帝忙命侍从拽住了裙子,皇后得救了,而裙子却被弄了不少皱褶,说也怪,有了皱纹的裙子却反比先前没皱褶的更好看了,从此之后宫女竞相效仿,这便是“留仙裙”。
魏晋时代,男女也大体穿着裙子,《魏志·管宁传》记载,管宁经常着布襦布裙布裤,晋代裙子的花色种类比较多,如绛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和紫碧纱纹绣缨双裙等。
唐代以后,裙子渐成了妇女专用装饰,且往往成了妇女的代名词,如呼之为“裙钗”。在异常繁荣的唐诗中也常常可见到“裙”,如“黄陵女儿茜裙新”,“白装素面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红裙妒杀石榴花”“血色罗裙翻酒污”等。说明当时裙子流行的广泛程度,以及裙料的绚丽多彩。至于款式,则大约较为单一,从“裙拖六幅潇湘水”、“一尺风鬟六幅裙”等看,大约那时的裙子用六幅拼成的。
元代后期,妇女们以素淡为裙子的流行色。明朝,又以褶裥长裙为主,盛行红色。
满族入关后,旗袍一时成为时髦。但汉族妇女仍将裙子作为礼服,每遇婚丧喜庆,或亲朋拜谒,即使平时只穿短袄长裤的人,也要在裤子外面套条长裙,以免认为失礼或不够隆重。
终清一代,纺织技术的进步,使裙子的品种增加不少,如当时有凤尾裙、百褶裙、月华裙、鱼鳞百褶裙、丁当响裙等。
北伐战争期间,年轻姑娘又喜穿短裙。
如今,汉族的老年妇女穿裙子的很少了。但每到夏季,女孩子和青、中年妇女便穿上各式各样的裙子,犹如百花斗妍争奇,把人间装点得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