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创业最前线
作者
付艳翠
编辑
蛋总
“如果你高考没考好,不要担心,只要有我在,能够弥补你50-分的差距!”在《叮咚上线!老师好》节目中,考研界“网红老师”张雪峰的这番高考填报志愿言论,一下子击中了高考考生和家长的心。
所谓“七分考,三分报”,高考考生与家长们一直将此奉为圭臬。
随着6月23日高考陆续出成绩后,高考志愿填报就成为考生和家长的“第二战场”。十年寒窗苦读,为了保分上更好的学校,考生和家长们纷纷选择科学报考。
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上,那些分享着志愿填报经验的“高考规划师们”,成为考生和家长的“救命稻草”。家长和考生们越来越忙,看直播、买志愿卡、请专家一对一高考志愿填报服务。
但在这番火热景象的背面,也不乏乱象:元就能买到“高考志愿规划师”证书、无经验也能作为资深人士分享经验、不需要教育资质就能开办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
高考志愿填报并非新鲜事物,从年恢复高考以来,已经有40多年历史。当你的前程,成为机构们眼里的生意时,这个行业又在发生哪些“玄幻”故事?
1、焦虑的考生和家长
6月7日全国高考开始,作为高三考生家长的李昭就已经陷入了志愿填报的焦虑中。
李昭之所以如此焦虑,和新高考改革下的录取模式有直接关系。
与过去简单的文理分科报志愿不同,从年开始,各地开始实行“专业+院校”“平行+顺序”等多线录取模式。
以北京为例,高招录取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本科普通批设置30个平行志愿;而河北、辽宁则以“专业+院校”为单位,普通类分别最多可填报96个和个志愿。
李昭是河北人,一名饭店服务员,她介绍自己只有小学毕业文化,能够知道上述信息,还是靠她平时在抖音平台上刷到的高考规划师们科普。
事实上,打开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铺天盖地的高考相关视频充斥眼前。
他们解说的内容大同小异,形式相差无几,都是讲述一些零散的志愿填报小知识,令家长们看完觉得略有收获,但还想要了解更多。
在直播间,主播们会展开讲解志愿填报的具体规则和注意事项,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还会强调,具体到每一个考生身上,情况都会有所不同,并借此吸引考生家长们报名咨询服务。
(图/高考规划师在直播间讲解报考知识)
“我不懂他们说的志愿填报,身边也没有可以咨询的朋友,但听了一段时间的直播之后,感觉更懵了。”作为父母,李昭最后还是选择花钱找专业的高考规划师“一对一”报考服务。
“一共花了元,这是我去年以来的最大一笔花费。说实话,很心疼,但钱花了,我做到自己应该做的责任,未来孩子也不能怪我了。”李昭对「创业最前线」说。
她还强调,这钱花得值,毕竟寒门孩子的转折点就只在高考了。
近年来,全国大学扩招、民办大学热潮等各类信息格外繁杂,很多中国家长对于高考志愿填报这件事无从下手,生怕“报错了学校毁了孩子一生”。
因此,虽然这种“一对一”咨询需要一千元到上万元不等的高价,但家长们抱着“花钱了,不后悔”的心理,还是有越来越多人愿意为此付费。
对此,4年前就找高考规划师报志愿的韩倩深有体会。
“我们班当时有很多同学找了那位老师咨询填报规划,每年都有好多人找他,我找到他还需要预约,他才给我一点时间咨询。”韩倩说。
她毕业于河北省隆化县的一所高中,当时,她从学长那得知学校有老师在做高考规划师的工作,就托了学长的关系找到这位老师,以元的“友情价”向他咨询了志愿填报事宜。
韩倩至今记得当时咨询的情景,她按照约定的时间到了老师家里,客厅里全是等着的学生,还有不少学生在线上排队等着和老师语音咨询,“我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排到咨询,只聊了15分钟就结束了。”
韩倩透露,这位高考规划师现在的收费标准已经0元以上,还需要是本校的学生,“外校学生收费更贵。”
不过到如今,韩倩对于这次的咨询结果还是很满意。因为对方给她建议的学校,不仅让她成功被录取了,而且一分都没浪费——她的分数只比录取线高出一分,幸运地“擦线而过”。
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他们本来就追求两个目标:一是分数的最大利用,二是专业和学校的最佳匹配。
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高考填报服务不仅有“一对一咨询”模式,还产生了相应的志愿填报App。在这些App上,一般会售卖“志愿填报卡”,这种卡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相对“一对一咨询”模式来说价格便宜,也比较适合“懒人报考”的方式,因而备受考生和家长们的欢迎。
在使用志愿填报卡的时候,只需要在页面上输入考生的成绩和选考科目,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三档志愿推荐,分为“冲”、“稳”、“保”三档,建议按照6:18:6的比例报考。同时,系统会根据输入的成绩,为考生推荐匹配的分数段可以选择的专业。
(图/某款志愿填报App为考生推荐学校)
「创业最前线」在某志愿填报App输入预估考试成绩之后,系统自动给出了全省估算排名,以及部分学校的录取概率,但如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