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报志愿则是“哪个决定令你后悔一辈子”名单上的常客了。高考前的生活由家长一手安排负责,从报志愿起,孩子的每个决定都需要自己承担起责任和后果。
高考报志愿该听谁的?
听孩子自己的?孩子年纪小,社会阅历不足,看职业带有理想色彩,与现实会存在不小的差距。所思所虑都不足以确定最终的答案是否合适。
听家长的?家长们殚精竭虑为孩子着想,下意识想为孩子选择一个“钱多、事儿少、离家近”的职业,安稳富足度过一生。但是如果没有将孩子的喜好充分考虑进去,孩子学习很痛苦,那么家庭矛盾随之而来。
听老师的?老师和孩子朝夕相处,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特性,身处教育系统也对热门专业有所了解,因此老师的建议比较具有参考性。可未来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选的专业谁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学姐学长们的经验证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同一件事给每个人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如同管中窥豹,不能见到事物的全貌。因此,多方探讨,综合筛查,理智决断,才是高考报志愿的正确姿势。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高价帮助孩子报志愿的机构,他们工作的原理也是将整理好的报考资料交到孩子手中,通过科学的筛选办法缩小目标范围,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得出令自己、令家长都满意的答案。
毕业于清华大学、带教出来二十多位高考生的优思家教徐老师今日分享了他辅导学生报志愿的秘诀,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分析报考规则,制定填报策略
今年的招生政策与往年有什么不同?这次高考偏难还是偏易?孩子成绩处在哪个分段?第一梯度想“冲一冲”,还是稳妥博未来?考个好学校重要还是选个好专业更重要?……分析好报考规则,制定出大概的填报策略,确保起步0失误。
第二步:整理个人、家长、其他人的建议,并筛选
家长说,当老师假期多,生活滋润;同学说学广告前景广,出路多;老师说金融行业来钱快,可以提前进入富足的生活……如果自己没有很明显的倾向,可以把周围人的意见整理成表格,优缺点综合罗列,理智考虑即可筛选出三两个中意的专业方向。
第三步:根据成绩+个人需求,初筛报考院校
在成绩允许的范围内,孩子们需要考虑个人需求问题:上大学想要离家近一些还是远一些?全国各地更钟情哪所城市/某所学校?气候、路途、学费等是否加入考虑范围?……上学需求加上成绩,可以筛选出一批意向院校,这个范围可以尽量大一些,给后续的工作留出余地。
这里注意了!!!务必在教育部公布的正规学校中选择,往年误入虚假大学的学生不在少数,学费白交还浪费求学时间,非常不值得!
第四步:加入专业需求,调查3-5年内该专业的录取线和录取率
这一步的操作会很漫长,需要做大量的数据整理和比对。但坚持下来的结果是,你的结论可以有更高的选中几率。所以,十几年的努力也不差这一步了,加油吧少年!
第五步:优中选优,确保正确填写成功
经过上一步的筛选,你的手中还有多少备选名额呢?少于填报数,可以在前两轮淘汰的内容重新筛选;多于填报数,则要优中选优,跟家长讨论、查询校方历史、接触相关校友……等等方法均可使用。
最后的最后,一定要确保正确填写,并成功提交呀!小优在这里祝大家统统考上心仪的大学~